內容簡介
愛情已淡去,但承諾猶在。
「雨果獎」與「英國奇幻獎」長篇小說獎雙重入圍
科奇幻大師喬治.馬汀成名大作
七年前,一對相愛的戀人,
請一位超能力者為他們琢磨了一顆寶石,
寶石裡封存了兩人的愛情、記憶與承諾---
「不論以後相隔多麼遙遠,我必將回應妳的呼喚,無論何時何地。」
七年後,他們早已分手。
但某日主角卻收到了這顆銘刻著記憶的寶石,
來自遙遠的銀河邊緣。
於是,他千里迢迢穿越無數星系,來到宇宙邊緣這個即將死亡的流浪行星,
見到了她,以及和她攜手的那個人……
本書是科 / 奇幻大師喬治.馬汀的成名作,
當年在「雨果獎」與「英國奇幻獎」小說項目雙重入圍。
然而揭開科幻的外衣,說的卻是一個試圖尋回逝去愛情的故事。
作者驚人的說故事功力在故事中展露無遺,
懸疑難測的主角抉擇,提心吊膽的異族追獵,
末日頹圮的情景,雄渾與破敗並存的部族生態,
狂戰士般的殺性美學,奇特的外星文化模式……
隨著故事進行,星球的大限如日落逼臨,
在這寒冷荒涼、行將敗亡的孤世星上,
愛情與承諾、成長與蛻變,不同文化之間的衝突,
於光逝的瞬間,熾烈燃燒。
作者簡介
作者介紹
喬治.馬汀(George R. R. Martin)
1948年生於美國紐澤西州,美國著名的幻想作家之一,創作橫跨奇幻、科幻、恐怖等領域,亦參與過知名影集編劇。筆觸時常瀰漫感傷沉鬱的浪漫情懷,並以複雜深刻的角色刻劃、出人意表的情節發展為讀者津津樂道。
馬汀早期以融合恐怖及科幻元素的短篇見長,年方二十七便以中篇小說《A Song for Lya》摘下1975年的雨果獎,此後佳作不斷,屢獲科幻大獎提名,長篇《光之逝》、《熾熱之夢》以及《The Armageddon Rag》曾分別入圍星雲獎與世界奇幻文學獎。80年代馬汀轉戰影視圈,負責熱門影集《新陰陽魔界》(Twilight Zone)以及《美女與野獸》(Beauty and the Beast)的劇本編寫。1996年馬汀重回小說創作領域,發表長篇史詩奇幻《冰與火之歌》,佳評如潮,該系列第四部《群鴉的盛宴》曾高踞紐約時報暢銷排行榜第一名,並獲得「出版界的奧斯卡」鵝毛筆獎提名入圍。現居於美國新墨西哥州,致力於《冰與火之歌》的創作。
譯者介紹
宮中桂
台北人,喜文字與故事,譯有多部作品。如有指教處,請來信lostininternet@gmail.com
自序/導讀
導讀
日輪環的殞滅詩學:
《光之逝》與馬汀早期創作的抑鬱絕唱
★洪凌
世界(宇宙)構築(world-building)堪稱科奇幻文學不可或缺的基石。倘若次文類的各色母題與故事典型是描摹特定世界樣態的骨幹與神經網絡,語言與文體不啻為鑲嵌於文本肉身內裡的一枚活生生晶片,滲入故事的紋理骨髓,激發作品如陰陽魔界蜃樓的萬種神采。在英文科奇幻書寫的領域,喬治﹒馬汀(George Raymond Richard Martin,行內人士簡稱GRRM)的文字彷彿一朵憂傷不死的太古紫丁香,從他出道以來,文體與內容的迷人焊接向來是馬汀作品的核心,精巧體現於說故事的聲音與脈絡,體例時而纖巧時而胼麗,質感溫存潤澤但卻承載了現代主義文學的空曠荒涼,以及若隱若現的激切情懷。
這脈傷感詩情的科幻書寫淵源可溯源至黃金世代早期的大師如摩爾(C. L. Moore)以黑色硬漢史密司為主人翁的Northwest Smith系列,硬派反英雄不時身陷奇麗如晶瑩蛛網的異色陰性魔性(超)生命描繪;或亦雷.布萊伯利(Ray Bradbury)在《火星紀事》(The Martian Chronicles)所散發的未來懷舊歌謠,讓某些彷彿從未存在於「此刻」的它方遺跡記憶綻放於抒情但毫不濫情的筆觸。追溯這道傳承,馬汀擅長的文體特色與場景琢磨在於設定日薄西山但毫不狗血的蒼涼奇觀,以秀麗淒楚的敘述描摹或狂烈或空寂的歿滅豐饒。讀者可於《光之逝》目睹行將敗亡的末日頹圮情景,雄渾與破敗並存的高卡瓦蘭(Kavalar)部族生態,狂戰士風情的殺性美學與奇異的情慾∕婚姻模式;〈黎安娜之歌〉(A Song for Lya)持續一萬四千年的滄茫未進化行星,始終為了集體意識渾沌融合的終極凝固狀態而停留於擬末世狀態;《熾熱之夢》(Fevre Dream)以頹廢貴族社群的吸血鬼為主角,結合蒸汽幻設與路易思安那州爛熟飽滿的日落風光,織就一幅彷彿永不滅絕但也早已註定覆滅的薄暮盛宴。這些啟動科學奇幻美學的種種異質文化造景或可讓資深讀者聯想起馬汀的幾位前輩,例如傑克﹒梵斯(Jack Vance)的《瀕死地球系列》(Dying Earth Saga)、Robert Silverberg在六零年代末期到七零年代初期的幾部作品如《夜翼》(Nightwings)、《玻璃高塔》(Tower of Glass)、《內在銷亡》(Dying Inside),處理孤絕主體與形色繽紛、紅顏白骨並陳的荒蕪明滅宇宙之互動。
馬汀出道的時代剛好介於後新浪潮逐漸不再成為科幻主導學派、電腦叛客(cyberpunk)書寫運動尚未啟的那段「空窗期」。1970年代到80年代早期的約十年是他揮灑自如、散發早熟才情的輝煌前身。在他突兀告別科奇幻創作、闖關好萊塢擔任編劇長達十幾年之前,除了出版於1977年、得到雨果獎與英國奇幻獎長篇小說雙重入圍的《光之逝》,馬汀最為讀者與評論者盛讚的作品包括得到1975年雨果中篇小說獎的〈黎安娜之歌〉,處理異能者看待超心靈主體性與集體融合意識的優美哀傷輓歌;在1980年取得雨果與星雲雙料中篇小說獎的《沙蟲王》(Sandkings)則是驚悚森然,描繪一則超越人類智能所能駕馭的昆蟲集體不朽結構(hive mind structure)對於鄙吝人性的反撲與回報。馬汀中止專業科奇幻創作之前,直到1983年共出版四部長篇小說,每一部都可以視為他對於廣義幻設小說(SF,speculative fiction)之數種敘述結構與文類典型的採樣提煉。直到他在1996年赫然
各界推薦/推薦序
讓科幻小說值得賞讀的想像力……故事動魄感人。
—《銀河雜誌》(Galaxy Magazine)
馬汀有詩人的口吻,聰敏的心思。
—巴崔斯(Algis Budrys)
外太空的西部蠻荒,讓人提心吊膽的追獵。筆鋒熟巧的科幻小說。
—《洛杉磯時報》(Los Angeles Times)
如織錦般多彩,讀完最後一句之後,刺激與奇妙的感受依然存留。
—范佛特(A.E. Van Vogt)
馬汀的每個故事都是顆寶石,以才華切割,藉巧能磨光,許多琢面折射出人性。
—羅傑.齊拉尼(Roger Zelazny)
讀完最後一頁,特別的感受讓孤世星與星球上的人長留在讀者心中。
—《伽利略雜誌》(Galileo Magazine)
在最好的科幻小說故事中,也難以發現讓人信服又條理連貫的外星文化。馬汀的小說則呈現多種外星文化,文化的衝突引導人性最好的一面,也逼迫呈現最壞的一面。這些人物讓故事活了起來,讓它呼吸空氣、淌流鮮血。
—波法(Ben Bova)